日韩精品成人内射视频丨国产精品内射老熟女丨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丨亚洲国产群交无码AV丨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丨老司机午夜亚洲福利丨久久精品午夜福利丨经典午夜福利片 2012年中國科技十大亮點
責任編輯:三菱PLC'>三菱PLC" isAuto=1> www.sokorea.cn
2012年,中國科技精彩紛呈。
這一年,“神九”牽手“天宮”,“蛟龍”載人深潛,展示了我國科技創新的高度和深度;這一年,全部采用國產CPU和系統軟件構建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投入運行,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彰顯了我國科技創新的速度和廣度。從太空到海洋,從宏觀到微觀,我們用科技的力量書寫中國驕傲。
1、“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1月8日至14日舉行。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這一重要表述,抓住了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將科技創新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為新時期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國內來看,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已進入攻堅階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從國際上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化,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對今后我國相當長時期內產生深遠影響。
2、首臺全部采用國產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神威藍光”千萬億次計算機系統2012年初在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成功投入應用。這是我國首臺全部采用國產CPU和系統軟件構建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標志著我國繼美國、日本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夠采用自主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國家。
“神威藍光”采用的8704片“申威SW1600”處理器,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16核心的通用處理器。具有采用板上冷卻系統及組裝密度高兩個優點,這兩項技術使得“神威藍光”噪音小,性能功耗比超過741MFlops/W(百萬次浮點運算/秒·瓦),實際功耗約為1兆瓦,是美洲虎功耗的七分之一,組裝密度和能效比居世界領先水平。
“神威藍光”的研制成功實現了國家大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目標,大幅提升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自主研制和應用水平。
3、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北京宣布:科學家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這一重要成果對于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有評論稱,這也許是中國實驗物理學的最大成就。
根據粒子理論的預言,中微子分為三種類型,也有三種“變身”方式。近年來前兩種先后被測量。在數百米深的花崗巖山體下進行的大亞灣實驗,測量到了第三種振蕩及其參數,這將幫助人們認識微觀粒子和反物質的變化規律。
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高杰表示,大亞灣實驗項目取數時間并不長,能取得這一成果說明研究方向非常正確,也表明中國科學家具有較高的數據分析水平。
國際著名科學期刊報道和評論:“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圖,這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行為間不對稱’的實驗鋪平了道路。”
4、我國首次空間載人交會對接順利實現
6月16日,執行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先后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自動對接、分離,手控對接、分離,以及各項空間試驗任務。
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后,6月29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安全返回,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實現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此次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攜手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航天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這次任務中,中國首位女航天員上天返地,成為最引人關注的亮點。
5、“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
6月25日,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多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開創了世界同類型科學作業類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這也讓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后,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標志著我國深海載人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6次下潛任務中,每次下潛都完成了預定的試驗內容。試驗期間,潛水器的289項、水面系統的24項功能和性能指標得到了逐一驗證,關鍵指標被多次充分驗證。
深海是國際海洋科學技術的熱點領域,也是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戰略必爭地,無論是探索深海科學奧秘,還是開發海洋戰略資源,都離不開海洋高技術的支撐。
“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成功,使我國具備了在全球99.8%海洋深處開展科學研究、資源勘探的能力。
6、空間環境監測網建成“子午工程”創世界第一10月23日,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投入科學運行。子午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長、監測空間范圍最廣、監測方法和手段最全、監測參數最多、綜合性最強的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子午工程遵循“邊建設、邊運行、邊產出”的原則,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公里至30公里以上直到幾百公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的空間環境參數。該工程曾經為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等國家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提供空間環境預報、警報和現報。
子午工程已實現“可向各類用戶提供連續、可靠、準實時空間環境信息的數據中心”等一系列創新,大幅提高了我國空間天氣預報能力和服務水平。
7、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殲-15戰機完成航母起降飛行
9月25日,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航母正式入列表示其從一件產品轉變為一艘戰艦,標志著中國海軍關于航母作戰訓練基礎性工作全面啟動。
殲-15飛機是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首型艦載多用途戰斗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可遂行制空、制海等作戰任務,飛行性能良好,配掛多型精確制導武器,具備遠程打擊和晝夜間作戰能力。
“遼寧艦”交接入列后,海軍官兵順利進行了殲-15飛機起降飛行訓練。航母平臺和飛機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驗證,艦機適配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這對于提高中國海軍綜合作戰力量,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意義重大。
8、導航衛星成功發射16顆北斗完成亞太地區全覆蓋
10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并送入預定轉移軌道。隨著該星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后落定,我國的北斗系統正式完成了第二步建設任務,實現了對亞太地區全覆蓋的發展目標,在中國和周邊地區已經可以獨立地提供衛星導航定位授時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并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其中,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北斗系統的總體性能與美國GPS性能相當。與GPS等系統相比,北斗系統具備有源定位和短報文特色服務,這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獨有的特色,也是其優勢。
9、攻克國際三大技術難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開通12月1日,首列編號為D502次的高速列車在哈爾濱西站準時發出。長春站、沈陽北站、大連北站也同時首發,標志著哈爾濱至大連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哈大高鐵基礎設施按時速350公里建設,采用冬季運營時速200公里、夏季300公里運行圖運營,是我國目前在高緯度嚴寒地區設計的標準最高的一條高速鐵路,也是世界上首條高寒地區建成運營的高速鐵路。
哈大高鐵沿線冬季極端最低溫度零下40攝氏度左右,最大積雪厚度30厘米,沿線土壤最大凍結深度達205厘米。針對高寒地區的特殊環境,鐵道部專題組織了22項科研課題,攻克了防凍脹路基、接觸網融冰、道岔融雪等國際公認的三大技術難題,解決了路基“凍脹”控制技術難題;研制了適應低溫運營環境的高寒動車組,掌握了牽引供電、通信信號等設備低溫適應性技術,形成了高寒地區高速鐵路成套技術,保證了哈大高鐵按計劃開通運營。
10、“嫦娥”成功面對“戰神”首次實現飛越探測
12月13日,我國發射的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里遠的深空,與圖塔蒂斯(意為“戰神”)小行星擦身而過,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至此,嫦娥二號再拓展實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工程完美收官。
圖塔蒂斯繞太陽運行一周大約需要4年,被列入存在撞擊地球可能性的“潛在危險小行星名單”之中。嫦娥二號與圖塔蒂斯小行星交會時的最近距離約3.2千米,相對速度10.73千米/秒。交會時,嫦娥二號的星載監視相機拍下了一系列小行星的清晰照片,將“戰神”凹凸不平的類似土豆的圖像傳回地球。
嫦娥二號成功探測小行星,對我國的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檢驗,也為我國探測器未來自主探測火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10年10月1日成功發射以來,嫦娥二號不僅首次獲得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體影像,還飛赴150萬公里遠的拉格朗日點進行科學探測,并在距地700萬公里處獲得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近照,創造了多個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一”。
來源:經濟日報